您现在的位置:
发布时间:2022-07-08 16:42:16
据新华社全国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系统监测,近日,国内不少蔬菜品种出现逆势上涨,5月2日的数据显示,大白菜、白萝卜、西红柿、胡萝卜的价格同比涨幅分别为96.6%、75.7%、49.2%、26.7%,价格创近年来新高。 对此,深圳《晶报》5月7日发表评论文章称,菜价暴涨暴跌值得反思。 文章称,蔬菜作为商品的一种,其价格涨跌都很正常,但对于暴涨暴跌,则不能等闲视之。关于蔬菜价格暴涨,一种说法是,今年春季我国部分蔬菜主产区持续低温寡照,加之病虫害加重发生,导致部分蔬菜产量降低、价格上涨。类似的说法也是分析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经典说辞。农作物产量自然与天气相关,但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,"靠天吃饭”的时代已经过去,将菜价上涨归咎于天气,显然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。可以与白菜卖出猪肉价这一极端现象相比照的,是去年颇受关注的一则新闻。也是在四五月间,去年山东、河南、浙江等多个地区部分品种的蔬菜出现滞销,山东一些地方的大白菜甚至出现了卖2分钱一斤也无人收购的现象,济南唐王镇的1名菜农甚至因收购价仅太低而自杀。 文章称,从2分钱一斤无人收购,到一棵白菜15元,价格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,不过一年光景。收成好,菜农赔钱;收成不好,老百姓要多掏钱,菜农也未必能赚到钱。如此扭曲的现象难言正常,拿天气说事更无法说服公众。 文章称,一个成熟、稳定的市场,供需之间虽然会经常发生变化,但总会达至基本平衡。但就菜价剧烈波动的情况而言,供需之间并未建立起充分联系,尤其是菜农该种什么、种多少,基本处于"抓瞎”状态。运气好,可能略有盈余;运气不好,则可能血本无归。诚如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所言,要摆脱农产品价格"过山车”式的波动,需建立全国性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,及时通过手机短信等向农户发布信息,建立产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,实现需求与供给动态平衡。在今天这样一个传播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,因信息传递不畅而引发农产品价格频繁、剧烈波动,实在是说不过去。 文章还称,作为生产者,菜农们固然应该主动关心市场动态、搜集市场信息,但联系到我国国情,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水平有限,在这种情况下,政府职能部门更应有所作为,为农民生产提供指导。除了信息传导不畅,还有资源性商品价格飙升、中间成本过高等问题。近期成品油价接连上调,间接推高了菜价。据估算,油价每上涨4%,蔬菜种植的成本就要增加3%,运输成本亦大幅提升。近期,在深圳一些超市,平常也就两三元一斤的通心菜卖到6元一斤,但农产品市场的批发商们却表示,批发价也就涨了几毛钱,菜价上涨的大头都留在了中间环节。诸如此类的原因,都成为菜价的不稳定因素。 文章认为,民以食为天。菜价暴涨暴跌不仅影响到老百姓的菜篮子,也伤害到身处上游的农民利益。菜价合理涨跌是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,但对于暴涨暴跌,相关政府部门难辞其咎。评判公共治理水平的高低,菜价是否稳定是一个重要、直观的指标。